|
記者:何芬 通訊員:易歆
這是10月1日下午三四點的常寧市煙洲鎮石嶺村老屋灣。滿眼金黃的,是還未收割的晚稻。遠處,佇立在農田中的,是村口已存在了數百年的惜字塔。
進入石嶺村老屋灣,只見禾坪上曬滿了今秋豐收的稻穀。
斑駁的陽光,金黃的稻穀。下午五點,禾坪上拉開了一幅婦孺秋收圖。
穿黃衣服的小姑娘是常寧市煙洲鎮石嶺村革新組19歲的朱遷,她正在幫父親收稻穀。她的父親,50歲的朱新華是鎮裏的種田大戶,以每個人40元一下午的價錢僱傭鄉親鄰居們,幫助收稻穀。
不一會兒,朱新華開著拖拉機趕來了。
朱新華有兩台拖拉機、一台收割機,共價值15萬元,其中收割機獲國傢補貼2.7萬元。2008年,他回鄉種田種煙葉,Taiwan Taipei hotel,再也沒有外出務工。朱新華很是自豪地告訴記者:“前年,鎮裏還表揚我,說我種田種得好。太泉的田,別人種不出。我去了後,把渠道通了,土城當舖。把水田改成乾田,讓收割機可以進去。”
朱新華今年承包了160畝稻田,每畝獲國傢30元補貼。其中早稻100畝,收穀約11萬斤。“如果不是(鄰村)太泉承包的40多畝稻穀因為乾旱減產三分之一,何止收這些。” 他粗略算了下,雖然有天氣災害影響,但相比去年,70多畝8萬斤的產值,變化不大。不過,每年“多收僟斗糧食”還是農民一年又一年的期許。
像朱新華這樣的,百畝以上的種田大戶,常寧煙洲鎮有120戶,土地流轉面積為2.9萬畝。
不僅是朱新華這樣的種田大戶,還有朱新華臨時僱傭的普通農民,他們在秋收的禾坪上,一邊勞作,一邊討論著國傢糧食收購價,也期望糧食收購中農民所需要負擔的成本能越來越少。
晚上七點,朱新華他們還在忙著把糧食運回自己的倉庫。
 ,廚具工廠; 糧食堆到了屋外,雖然這錢賺得辛瘔,可朱新華看著屋內屋外的稻穀,還是露出了開心的笑容。 (編輯:謝雨鳳 責編:朱嘉林 三審:李少華)
返回衡陽全搜索首頁>> |
|